020-88888888
“新京葡萄网”完善监测体系服务宏观决策
浏览次数:
本文摘要:完善监测体系服务宏观决策——盘点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十大监测亮点中国绿色时报1月2日报道(作者吴兆喆王淳)森林资源监测、野生动植物监测、林业碳汇计量监测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紧紧围绕加快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不断强化林业监测体系建设,增强服务大局的责任感、使命感和针对性、有效性,积极发挥智库、技术支撑等重要作用,为确保林业发展与国家发展相协调相适应,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作出了突出贡献。

完善监测体系服务宏观决策——盘点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十大监测亮点中国绿色时报1月2日报道(作者吴兆喆王淳)森林资源监测、野生动植物监测、林业碳汇计量监测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紧紧围绕加快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不断强化林业监测体系建设,增强服务大局的责任感、使命感和针对性、有效性,积极发挥智库、技术支撑等重要作用,为确保林业发展与国家发展相协调相适应,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作出了突出贡献。精准循迹森林资源监测的技术革命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东北森林资源监测中心)是以森林资源调查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综合型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单位,在森林资源监测方面具有突出的技术、人才、成果和经验优势,为我国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森林资源监测包括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森林资源宏观监测、林地变更调查、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监测评估、区域森林资源监测评估以及全国和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情况检查、林木采伐管理检查等森林资源动态现状及监测。主要通过抽样调查、3S技术、数据库等技术方法的集成应用、示范推广,及时准确地掌握全国或区域森林资源现状及动态数据,为林业宏观决策和有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以规划院为引领,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利用遥感等技术,实现了全国清查样地的全覆盖,提高了清查成果精度,丰富了清查成果内容,进一步完善了清查体系。调查客观反映了林地和森林植被的变化情况,抽取的样本更具针对性和代表性,极大地提高了森林资源调查精度,防止了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偏估;产出的全国森林蓄积量主要指标现状数据,为实现森林资源年度数据提供了科学支撑。在全国林地一张图及全国林地变更调查中,综合应用3S、数据库、网络信息等技术实现了全国森林资源林地数据的无缝拼接和在线显示,并通过及时变更保证了森林资源的现势性。

在全国林地变更调查、全国及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情况检查、森林采伐管理等工作中,广泛集成应用了高新技术,及时、准确、直观反映某一区域或一定间隔期内,森林资源变化的时间、范围、程度、分布情况,实现了同一框架下全面排查、重点详查的目标,增强了森林资源监督管理的针对性、时效性和震慑力,被誉为林业监督执法的新技术革命。在重点生态工程、长江三峡等区域森林资源调查监测中,集成应用了多阶抽样技术、多尺度遥感监测技术、生态效益评价技术,实施了重点区域的森林资源监测与生态效益评估,为全国森林资源监测和生态效益评估积累了经验。聚焦绿野着眼维护全球生物多样性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监测中心)在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中不断取得新突破,为保护野生动植物、划定生态红线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成果丰硕。

2016年,规划院与有关单位合作完成了《全国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单元区划》,首次对我国野生动物地理省及以上界线进行了精细化制图并给出了数字化界线,量化了各单元之间的异质性。根据地理省内野生动物种群及栖息地的差异,首次系统地在宏观尺度上进行了调查单元区划,划定了全国生态地理单元及调查单元。调查单元区划不仅对我国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濒危物种保护、生态红线划定、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世界生物地理区划、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规划院还作为技术支撑和技术管理单位,组织开展了首次全国冬季水鸟同步调查和全国秋季迁徙水鸟同步调查,对我国迁徙鸟类的保护利用、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划定具有重要意义。野生植物调查收获显著。自2010年以来,规划院拟定了《第二次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技术方案》,拟定了调查对象、范围、技术路线等技术方法,开展了试点调查,在调查组织形式及调查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总结了试点经验。

制定了《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工作大纲》和《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技术规程》,确定了313种调查物种,并明确了调查的组织管理、调查程序、调查方法等内容。特别是2015年2016年,规划院又制定了《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检查验收办法》和《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检查标准》,对各省的调查工作开展检查指导,并开发了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信息系统,为保护野生植物提供了数据支撑。踏访湿地为守护地球之肾助力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国家林业局湿地资源监测中心)是我国湿地资源监测的重要力量,先后承担了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国际重要湿地监测、国家重要湿地确认、全国重点省份泥炭沼泽碳库调查等重要项目的技术支撑,为我国湿地保护管理和履行《湿地公约》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中,规划院充分利用3S技术和自主产权卫星遥感数据,查清了我国湿地资源的类型、分布、面积和保护管理状况,建立了我国湿地资源数据库,获得了27万块湿地斑块区划矢量数据,实现了湿地斑块数据、重要湿地等资源情况以及全国省级、县级、流域和系列国土空间重点区域的湿地资源等信息的实时查询。

规划院于2016年与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清华大学、中国林业出版社等单位一道完成了超过1200万字的《中国湿地资源》系列丛书,翔实论述了我国及各省湿地调查概况、湿地面积与分布、湿地保护与利用等情况,填补了我国湿地基础数据空白。尤其在湿地资源遥感影像区划判读、信息系统建设和电子图集开发过程中,获得了1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和1项国家发明专利。并利用调查成果,完成了《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十三五实施规划》等重要规划。目前,规划院围绕国家林业局实施第三期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监测与评价工作,起草了技术规程,并赴扎龙、向海等6处国际重要湿地开展了监测评估。

首次运用遥感技术完成了吉林、辽宁、黑龙江和云南的泥炭沼泽碳库调查,制定了《全国泥炭沼泽碳库调查工作方案》《全国泥炭沼泽碳库调查技术规程》等一系列方案和规程。纵横沙海发出荒漠化沙化监测权威声音2016年12月2日,《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头版头条分别对我国目前荒漠化和沙化现状及监测方法进行了报道,称中国治沙经验贡献全球。这份贡献离不开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中国荒漠化监测中心)的技术支撑。

规划院是为国家荒漠化和沙化防治提供决策服务的专业技术支撑单位。自1994年以来,连续组织实施了5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

2015年完成了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开发了移动地理信息采集软件,在全国大范围资源调查和监测工作中首次实现了借助平板电脑进行外业数据采集,这项技术创新大大提高了外业调查效率和调查质量。研建了国家级荒漠化和沙化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监测信息现状及动态的可视化,提高了数据管理与分析能力。

这次监测不仅查清了我国的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分布现状和多年来的发展趋势,而且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监测体系,其成果为全国生态建设与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防治等重要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规划院结合荒漠化和沙化监测,还承担了陆地干湿状况遥感监测。自2000年以来,已成功建立了土地荒漠化影响地区自然环境指标全天候、全覆盖和定位、定性、定量的连续性监测体系,可实时获取任意时间段全国气候湿润指数、土壤湿润指数和降水量的监测结果。

目前,陆地干湿状况遥感监测系统已成为荒漠化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有效解决气象站点观测的点数据在时空上不可连续的缺点,为荒漠化和沙化年度趋势监测结果分析提供信息支撑。锁定碳汇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国家林业局碳汇计量监测中心)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重点,积极开展林业碳汇计量监测,加快推进林业碳汇交易,参与制定《全国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总体方案》和碳汇计量方法研究及标准化等工作,在深度参与全球气候谈判和国际规则制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作出了重要贡献。2016年,规划院启动全国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组织编制技术标准和规范,开展林业碳汇计量监测,编制《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技术指南》等成果,体系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明显成效。

规划院牵头制定了《全国LULUCF碳汇计量监测数据核实方案》,开发了碳汇计量监测数据查验系统;编制了《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术语》《全国优势树种基本木材密度标准》等6项技术标准;完成了12个省7126个碳汇监测样地布设和卫星影像数据生产,获取了这些样地2005年土地利用分类本底数据和2013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采集了31个省(区、市)、4个森工集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数据,编制了《LULUCF碳汇监测全国汇总分析方案》《全国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全国森林碳储量分布图遥感制作技术方案》和《全国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报告(2015)》,完善了森林植被各类碳库测算模型和参数,采用高清三维仿真数字地球展示技术研建了《全国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成果管理与展示系统》,修订了《LULUCF碳汇计量监测技术指南》。关注发展为优化林业生态环境发力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国家林业局生态监测评估中心)以林业生态监测评估为己任,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2016年6月1日,青海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规划院主持完成的青海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生态资产评估项目成果。

成果显示,青海省1998年2012年间,生态建设产生的年均生态效益为41亿元,生态建设投资回报率达137.3%,生态建设成效显著。该项目主要基于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和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等方法,通过整合青海省多来源、多尺度、多过程、多时相的生态环境数据,结合大规模的野外调查,利用3S技术,构建了生态评估专项和综合数据库,开发了定量测算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数据-模型融合平台,全面评估了青海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总资产,定量分析了其时空格局,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青海省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对策。2016年,规划院不断拓展生态监测领域,开展了7个城市空气负氧离子监测试点和监测设施设备基本建设,对空气负氧离子浓度观测设备进行定型,初步建成了全国空气负氧离子浓度数据管理平台,组织编写了空气负氧离子监测国家标准,开展了空气负氧离子浓度监测宣传推介,强化了空气负氧离子浓度变化规律的研究,为提高人们认识空气负氧离子的价值、促进森林旅游与森林康养作出了重要贡献。系统构建推进自然保护区科学发展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为推进自然保护区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建立了全国林业自然保护区信息管理系统,采用一系统,一年报方式,能够准确采集自然保护区17个方面的信息数据,掌握自然保护区各项指标变化趋势,为推动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国家和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开展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野生动植物种及自然生态保护体系建设等工作提供决策依据,也为全国林业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编制以及整合设立国家公园、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自然保护空缺分析等提供科学支撑。

信息管理系统涉及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重点国有林区2000多处自然保护区的17个调查信息数据库,规划院在原有统一编码、分角色管理、三级数据互联互通等基础上,增加了数据自动校验、快速查询数据变化、数据修改、年度数据对比等方便快捷的设计,更好地服务了国家、省和自然保护区三级用户。每年根据林业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和管理状况,编制《全国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统计年报》。为配合国家林业局开展自然保护区绿剑行动专项督查工作,规划院启动了林业系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发建设活动监测行动,通过收集自然保护区边界和功能区划的矢量数据,利用最新卫星遥感信息,结合现地检查,对内蒙古大青山、甘肃祁连山、西藏珠峰、江西九岭山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遥感核查。灾害监测为完善应急体系提供支撑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了灾害应急监测预警系统,极大地提高了灾害预报预警的精确度和实用性,在我国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规划院是承担我国沙尘暴灾害监测评估体系建设的重要技术力量。近年来,为提升沙尘暴监测、灾情评估、信息传输能力,与相关单位合作,开发了沙尘暴遥感监测综合处理平台,升级改进了沙尘暴灾害灾情评估系统,优化了灾情评估模型,研建了沙尘暴灾害应急处置短信平台,实现了沙尘暴灾害信息的上传下达,为灾害应急处置、灾后救援和恢复重建提供了科学数据。为获取沙尘暴灾害长期趋势预警资源,每年年初,规划院都会以地面植被调查、遥感植被监测、陆地干湿状况监测等结果为依据,与国家相关部门联合对当年春季沙尘暴灾害状况进行预测和分析,提出年度沙尘暴灾害趋势,为国家防灾减灾提供支撑服务。

规划院也是我国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技术服务的生力军。积极发挥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在动物疫病防控中的前沿作用,始终以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为己任,积极谋划监测防控体系建设布局,致力顶层设计,强化技术指导与培训,参与了《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管理办法》《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规范(试行)》等文件的编制,承担了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空缺性分析、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评估、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标准站核心能力测评、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野生动物疫源疫病专业委员会秘书处等工作,为监测防控体系建设、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作出了重要贡献。服务产业强化林产品市场监测预警2016年,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牵头成立了国家林业局林产品市场形势监测预警中心,联合相关单位共同开展林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工作,通过会商共享、定点调查等形式,加强信息监测采集,提升预警研判水平,以促进林产品市场稳定,巩固发展林业产业大好形势。构建监测预警指标体系,体系涵盖了林业产业及林产品市场现状、林产品供需状况、主要林产品价格及趋势、林产品贸易现状及趋势等方面。

建立信息采集制度,加强产前、产后信息采集工作,依托知名林业企业、国家林下经济及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开展定点定位监测,通过海关及时获取林产品进出口数据,为监测预警会商提供数据支撑。整合现有平台和数据库,研建监测预警信息平台,对林产品市场价格、产量、进出口等各类数据进行分析研判,定期发布监测预警信息。监测预警会商结果以专题报告上报国家林业局领导,并通过国家林业局官网、《中国绿色时报》、中国林业网微信公众号等发布监测预警信息,并编发《林产品市场季度(年度)报告》。做好林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工作,为林业生产者、经营者、管理者提供及时、准确、有效的林产品信息,对于促进林产品市场稳定、助力林业产业服务精准扶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林业部门适应经济新常态、加强行业宏观管理和指导的需要。

挖掘集成构建林业大数据应用建设方案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多年来一直承担我国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荒漠化和沙化、湿地资源、林业碳汇、林业生态等监测任务,积累了丰富的林业资源生态监测信息数据,是国家林业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改革的重要信息库和决策库。当前,规划院深入推进构建各专项监测的数据库和管理平台,截至2016年,已建成全国林地一张图数据库和管理平台以及森林资源连续清查、野生动植物调查、湿地资源调查、荒漠化和沙化调查、林业碳汇调查、自然保护区监管、林业遥感应用等10余个数据库,涵盖了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领域,形成了连续无缝的一整套大数据体系。

目前,规划院正在积极研究构建基于应用的管理服务平台,积极推进信息数据共享,着力提高综合分析和服务能力。以全国林地一张图为例,这张图将林业决策置于可视化现实场景,实现了以数管地向以图管地的转变,被业界誉为林业有史以来可及时动态监测、及时决策的最全面、最细致、最先进的一张图。2016年,对一张图进行了面向应用的技术处理,建立了基于天地图框架的全国林地一张图数据库,开发了林地一张图信息服务和门户管理原型系统,为实现林地一张图数据高效互通、在线浏览、查询服务等提供了技术支撑。

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确定研发的重要卫星之一,国家林业局作为主用户部门,规划院将负责承担卫星研发的前期技术准备和卫星运行的地面应用系统建设和用户服务,卫星数据将作为林业碳汇监测的重要数据源,发挥重要的自主、全面、高效、全覆盖的作用。该卫星搭载高分辨率多角度多光谱传感器,是全世界首颗可实现多角度多光谱几何观测与激光雷达立体观测相统一的卫星系统,具备对森林空间结构与森林生态参数的直接观测能力,为中国乃至全球森林碳库估算提供了全新的空间卫星技术探测方案,标志着我国首次具备全球森林生态体系统监测能力。2016年,陆地生态系统碳卫星工程通过国防科工局批准立项并正式实施。2016年,规划院完成了陆地生态系统碳卫星工程先期攻关项目,编制了《林业资源监测机载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陆地生态系统碳卫星主要林业产品生产方案和激光雷达主载荷在轨测试实验方案》,开展了碳卫星产品原型系统工作,探索利用激光雷达和摄影测量技术估算森林蓄积量的方法,制定了卫星有关指标反演实施方案和无人机飞行实验方案,在长白山地区开展了飞行实验和地面验证。

稿件由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提供。


本文关键词:新京葡萄网

本文来源:新京葡萄网-www.bxwnt.cn

/

餐饮酒店设计和施工 , 更多人选择了我们

友情链接

友链合作